生态文学丨刘纲要:古桑洲记
生态文学丨刘纲要:古桑洲记
生态文学丨刘纲要:古桑洲记有(yǒu)了五大桥(dàqiáo),古桑洲就不再偏远,从原先的神秘状态(zhuàngtài)暴露在(zài)驾驶者的视野当中。从桥上俯瞰过去,浓密的绿植覆盖了整个绿洲,绿树掩映中露出一些农舍、楼房。五大桥的钢铁弧线划过湘江上空时,总会有飞鸟(fēiniǎo)在翩然飞过。飞鸟在更高的空中俯视,古桑洲很像一条鲶鱼,因而有“鲶洲”之谓。飞鸟们像是古桑洲派出的信使,翅尖掠过的每道晨曦暮霭,丈量着传统(chuántǒng)与现代的微妙距离。
或许是古桑洲地处市郊,处于株洲与湘潭(xiāngtán)两座城市的交界,因而很少(hěnshǎo)想过去看它。偶尔(ǒuěr)经过时,也曾想从湘潭这边的江岸,寻访上江洲的渡口。古桑洲属于株洲,湘潭这边并没有专设渡口上去,对岸的路途怎么走,也没太用心(yòngxīn)打听,以至于在湘潭城里生活了五十年,却从未去过(qùguò)近在咫尺的绿洲。
时间越是久远,江中的绿洲越发显出神秘气息,吸引着我(wǒ)。
去年四月,偶然看到朋友圈关乎古桑洲(gǔsāngzhōu)的图片,看到了“古桑洲候船亭”和带游览性质的商业介绍,便心动(xīndòng)了。在一个周末,我踏上了去古桑洲的路程。跟着车载导航,过五大桥,下桥往(wǎng)江边走(zǒu),穿过五六公里的一段乡村大路,车子(chēzi)上了江岸大堤。大约二十分钟,看到了“古桑洲候船亭”。
渡口(dùkǒu)的人稀稀拉拉的,有的在江堤上吹着江风(jiāngfēng),有的在江堤的坡岸上寻(xún)着艾草、野菜(yěcài)当吃食。候船亭旁的告示写着一些渡口信息,渡船过渡(guòdù)时间安排是每半个小时一趟,早6点至晚12点,下半夜有急事需要渡船,需另行电话联系。乘船过渡费用不高,每人往返一次才6元。
四月的渡船推开江面时,整条湘江都成了晃动的绿绸缎(chóuduàn)。发动机的震颤从脚底漫上来,与心跳共振(gòngzhèn)成某种秘语。不宽的江面,十分钟不到就过渡到了古桑洲。绿洲不大,长仅3.5公里,宽约250米(mǐ),占地面积约560亩。岛上常住人口也不多,60多户,200多人。整个绿洲上,有一条水泥乡村道路处于陆地(lùdì)的中央,贯穿西东。行走(xíngzǒu)其间,可见(jiàn)民居散布在道路沿线(yánxiàn),两三层的楼房很多,破落的平房偶尔也见,不时有酒家的招牌在醒目地招徕(zhāolái)游客,“河鱼”“家庭厨房”“农家菜”一类的居多。
居民悠闲自在地在屋前坐着,看着不多的游人;卖着蚕丝、桑叶(sāngyè)粑粑等小商品(xiǎoshāngpǐn)的店主人,轻声介绍(jièshào)着自己的产品。路上除却行人,不见四轮机动车(jīdòngchē)的机器声。洲上居民的生活状态,与周边其他农村地区相差不多。我积聚在心的那份神秘与向往,随即释然。
直到步入(bùrù)桑葚园,我方才眼睛一亮,桑林在此刻达到生命的狂欢巅峰。桑葚树茂密,声势浩大(shēngshìhàodà),树不算高,高过人头;叶子嫩绿,阔大如手掌;枝头的果子大多(dàduō)呈现红色,也有极少的紫色。当汁液在齿间迸裂的刹那,时空产生奇妙(qímiào)的褶皱,在味觉的甬道里猝然相逢。
古桑洲的得名,应该是与洲上的桑葚树有关。在一商店小坐,吃(chī)着女主人(nǚzhǔrén)的桑叶粑粑,聊着小洲情况。女主人介绍,古桑洲有着久远的历史,这里的居民世世代代以种桑养蚕为生(wéishēng),现在正是蚕宝宝吃桑叶的成长期,再过(guò)两三个(liǎngsāngè)月,便可(kě)把蚕茧煮熟,剥下蚕丝出售。我们提出想看看蚕宝宝,女主人婉拒了,称蚕宝宝很娇嫩,对外界的气味很敏感,会引起不适,甚至生病。我们不由得生出一丝遗憾(yíhàn),我们竟然成了绿洲上传统生活的敌对。
在小洲的(de)(de)最东端,看到了一座高大的牌坊,上书“崇义坊”,牌坊下是一座古墓(mù)(mù),即罗瑶(jíluóyáo)之(zhī)墓。想起渡口处的“古桑洲三古”广告宣传资料,介绍洲上有着古树、古画、古墓。古墓,就是这座罗瑶之墓。此墓是明代大学士张治为恩人罗瑶所建,见证着古桑洲历史的久远。墓前的石兽已模糊了面目,青苔在碑文间书写新的注释。墓前的野菊花年复一年地开谢,将“崇义”二字阐释成生生不息的当代寓言。
半年之后,我再次来到古桑洲(gǔsāngzhōu)。女儿从大城市回家过年,趁着天气晴好想出去(qù)散散心,想来想去选择了这里(zhèlǐ)。她大概是看了我登在报纸上的文章,想去古桑洲看看。
腊月的(de)湘江苗条了许多,碧波荡漾着光影,江上的古桑洲在水面(shuǐmiàn)露出了一段泥巴色,像是江洲(jiāngzhōu)有了脖颈。艳阳下(xià)的候船亭,金色的琉璃瓦泛着暖暖的光。江边有一个垂钓的人影,在江上坐成了一副“独钓寒江”的剪影。渡口南岸大堤上一长(yīzhǎng)溜的小轿车,让远离城区的渡口显出繁忙的景象。
渡口铁板与水泥地的(de)摩擦声,恍若古老编钟的变调。归乡(guīxiāng)游子的行李箱碾过(niǎnguò)跳板,轱辘声里藏着北上广的地铁轰鸣。小洲上依然静谧,照旧鸡犬之声也无。腊肉在屋檐下渗出油亮的乡愁,飘散的炊烟中,柴火噼啪声,构成(gòuchéng)一幅奇妙的归乡图。
大路上(lùshàng)干干净净,只有树的影子跟它做伴,还有我们一家三口。居民还是悠闲自在地在屋前(wūqián)坐着晒(shài)太阳,也有洗洗刷刷、杀鸡剖鱼的,很多人家屋前悬挂着烟熏的腊肉(làròu),晒着花花绿绿的被单(bèidān)。只是少了卖蚕丝、桑叶粑粑的店主人。偶尔有摩托车(mótuōchē)从身边过去。即使有小狗好奇地对我们龇牙叫一叫,很快就会被主人呵斥制止(zhìzhǐ)。那位拒绝展示蚕室的女主人,窗台上始终摆着未完成的刺绣。绷架上的蚕娘采桑图,丝线从翠绿渐变为枯黄。
桑葚园没了密密的树叶,光秃秃的,可以看到树干(shùgàn)与树枝,树干不及人高(réngāo),是做了修剪的,树枝分(fēn)杈很多,这样有利于多长树叶,采桑叶养蚕。由于树枝并不干枯,成片的树枝叠加在(zài)一起会泛出青色(qīngsè)的光芒,那即是生命的颜色。因而,景色虽然不如上次采桑葚时那样绿意盎然,却也不觉得苍凉。细细地看,有性急的桑树已经发出新芽了,大(dà)的有半个鸡蛋大小。
一群麻雀在老树的枝头(zhītóu)嬉闹,追逐,飞出去又落回来,垂直(chuízhí)跌下来,正担心,又急速提升,一群雀在飞,一群雀在看。老树的枝丫随着雀子的起起落落(qǐqǐluòluò)在微微抖动,仿佛一个老者在逗着童子玩耍。
荷塘周边布局着(zhe)几家饭店,挂着红色的灯笼(dēnglóng)。荷叶枯萎,静静地与水面勾画出斑驳的倒影,几只芦花鸡在来来回回觅食,悠闲自在。
来到上次吃鱼的饭店,店面临江(línjiāng),站在那里可以看到对面株洲万丰湖的楼群,还有江边的小舢板(shānbǎn)。店子里,有一个女人在厨房忙着,见有客人(kèrén),起身迎候。
“今天不营业,大师傅(dàshīfū)回家过年了。”
“我们不吃饭(chīfàn),女儿难得回来,陪她出来晒太阳。”
“你们过年也(yě)这么悠闲吗?明天可就除夕了,不要(búyào)搞卫生,不要准备年夜饭?”
“我退休了,大把(bǎ)的时间,这些早准备好了。”
返程的(de)时候,摆渡船上(chuánshàng)人略多了几个过客。两个中年男人在数着钱,通报着下午的输赢。带着四五岁男孩的年轻夫妇,研究着孩子手里捡来的螺蛳,螺蛳在纸(zhǐ)做的水杯里,安静地缩着身子。
暮色中的返航渡船,载着斑驳光影,在船舷切开的水纹里,把我(wǒ)们送回到(huídào)南岸渡口。我发现,停泊江堤的小车有着很多外地牌照,该是孩子从(cóng)外地回到古桑洲过年的吧——这或许是渡口与平素不同的元素。远处的五大桥,像巨型琴弦横亘天际,弹奏着星月辉光下永不(yǒngbù)谢幕(xièmù)的传统与新生并存的文化二重奏。
刘(liú)纲要,中国散文学(wénxué)会会员(huìyuán),中国小说学会会员,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,湖南省作协生态文学分会会员,湘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、秘书长。出版有长篇小说《榴莲飘香》小说集《丢失的“香柚”》《嘿,自由侠》、散文集《那些过往》《半边人生(rénshēng)》。
有(yǒu)了五大桥(dàqiáo),古桑洲就不再偏远,从原先的神秘状态(zhuàngtài)暴露在(zài)驾驶者的视野当中。从桥上俯瞰过去,浓密的绿植覆盖了整个绿洲,绿树掩映中露出一些农舍、楼房。五大桥的钢铁弧线划过湘江上空时,总会有飞鸟(fēiniǎo)在翩然飞过。飞鸟在更高的空中俯视,古桑洲很像一条鲶鱼,因而有“鲶洲”之谓。飞鸟们像是古桑洲派出的信使,翅尖掠过的每道晨曦暮霭,丈量着传统(chuántǒng)与现代的微妙距离。
或许是古桑洲地处市郊,处于株洲与湘潭(xiāngtán)两座城市的交界,因而很少(hěnshǎo)想过去看它。偶尔(ǒuěr)经过时,也曾想从湘潭这边的江岸,寻访上江洲的渡口。古桑洲属于株洲,湘潭这边并没有专设渡口上去,对岸的路途怎么走,也没太用心(yòngxīn)打听,以至于在湘潭城里生活了五十年,却从未去过(qùguò)近在咫尺的绿洲。
时间越是久远,江中的绿洲越发显出神秘气息,吸引着我(wǒ)。
去年四月,偶然看到朋友圈关乎古桑洲(gǔsāngzhōu)的图片,看到了“古桑洲候船亭”和带游览性质的商业介绍,便心动(xīndòng)了。在一个周末,我踏上了去古桑洲的路程。跟着车载导航,过五大桥,下桥往(wǎng)江边走(zǒu),穿过五六公里的一段乡村大路,车子(chēzi)上了江岸大堤。大约二十分钟,看到了“古桑洲候船亭”。
渡口(dùkǒu)的人稀稀拉拉的,有的在江堤上吹着江风(jiāngfēng),有的在江堤的坡岸上寻(xún)着艾草、野菜(yěcài)当吃食。候船亭旁的告示写着一些渡口信息,渡船过渡(guòdù)时间安排是每半个小时一趟,早6点至晚12点,下半夜有急事需要渡船,需另行电话联系。乘船过渡费用不高,每人往返一次才6元。
四月的渡船推开江面时,整条湘江都成了晃动的绿绸缎(chóuduàn)。发动机的震颤从脚底漫上来,与心跳共振(gòngzhèn)成某种秘语。不宽的江面,十分钟不到就过渡到了古桑洲。绿洲不大,长仅3.5公里,宽约250米(mǐ),占地面积约560亩。岛上常住人口也不多,60多户,200多人。整个绿洲上,有一条水泥乡村道路处于陆地(lùdì)的中央,贯穿西东。行走(xíngzǒu)其间,可见(jiàn)民居散布在道路沿线(yánxiàn),两三层的楼房很多,破落的平房偶尔也见,不时有酒家的招牌在醒目地招徕(zhāolái)游客,“河鱼”“家庭厨房”“农家菜”一类的居多。
居民悠闲自在地在屋前坐着,看着不多的游人;卖着蚕丝、桑叶(sāngyè)粑粑等小商品(xiǎoshāngpǐn)的店主人,轻声介绍(jièshào)着自己的产品。路上除却行人,不见四轮机动车(jīdòngchē)的机器声。洲上居民的生活状态,与周边其他农村地区相差不多。我积聚在心的那份神秘与向往,随即释然。
直到步入(bùrù)桑葚园,我方才眼睛一亮,桑林在此刻达到生命的狂欢巅峰。桑葚树茂密,声势浩大(shēngshìhàodà),树不算高,高过人头;叶子嫩绿,阔大如手掌;枝头的果子大多(dàduō)呈现红色,也有极少的紫色。当汁液在齿间迸裂的刹那,时空产生奇妙(qímiào)的褶皱,在味觉的甬道里猝然相逢。
古桑洲的得名,应该是与洲上的桑葚树有关。在一商店小坐,吃(chī)着女主人(nǚzhǔrén)的桑叶粑粑,聊着小洲情况。女主人介绍,古桑洲有着久远的历史,这里的居民世世代代以种桑养蚕为生(wéishēng),现在正是蚕宝宝吃桑叶的成长期,再过(guò)两三个(liǎngsāngè)月,便可(kě)把蚕茧煮熟,剥下蚕丝出售。我们提出想看看蚕宝宝,女主人婉拒了,称蚕宝宝很娇嫩,对外界的气味很敏感,会引起不适,甚至生病。我们不由得生出一丝遗憾(yíhàn),我们竟然成了绿洲上传统生活的敌对。
在小洲的(de)(de)最东端,看到了一座高大的牌坊,上书“崇义坊”,牌坊下是一座古墓(mù)(mù),即罗瑶(jíluóyáo)之(zhī)墓。想起渡口处的“古桑洲三古”广告宣传资料,介绍洲上有着古树、古画、古墓。古墓,就是这座罗瑶之墓。此墓是明代大学士张治为恩人罗瑶所建,见证着古桑洲历史的久远。墓前的石兽已模糊了面目,青苔在碑文间书写新的注释。墓前的野菊花年复一年地开谢,将“崇义”二字阐释成生生不息的当代寓言。
半年之后,我再次来到古桑洲(gǔsāngzhōu)。女儿从大城市回家过年,趁着天气晴好想出去(qù)散散心,想来想去选择了这里(zhèlǐ)。她大概是看了我登在报纸上的文章,想去古桑洲看看。
腊月的(de)湘江苗条了许多,碧波荡漾着光影,江上的古桑洲在水面(shuǐmiàn)露出了一段泥巴色,像是江洲(jiāngzhōu)有了脖颈。艳阳下(xià)的候船亭,金色的琉璃瓦泛着暖暖的光。江边有一个垂钓的人影,在江上坐成了一副“独钓寒江”的剪影。渡口南岸大堤上一长(yīzhǎng)溜的小轿车,让远离城区的渡口显出繁忙的景象。
渡口铁板与水泥地的(de)摩擦声,恍若古老编钟的变调。归乡(guīxiāng)游子的行李箱碾过(niǎnguò)跳板,轱辘声里藏着北上广的地铁轰鸣。小洲上依然静谧,照旧鸡犬之声也无。腊肉在屋檐下渗出油亮的乡愁,飘散的炊烟中,柴火噼啪声,构成(gòuchéng)一幅奇妙的归乡图。
大路上(lùshàng)干干净净,只有树的影子跟它做伴,还有我们一家三口。居民还是悠闲自在地在屋前(wūqián)坐着晒(shài)太阳,也有洗洗刷刷、杀鸡剖鱼的,很多人家屋前悬挂着烟熏的腊肉(làròu),晒着花花绿绿的被单(bèidān)。只是少了卖蚕丝、桑叶粑粑的店主人。偶尔有摩托车(mótuōchē)从身边过去。即使有小狗好奇地对我们龇牙叫一叫,很快就会被主人呵斥制止(zhìzhǐ)。那位拒绝展示蚕室的女主人,窗台上始终摆着未完成的刺绣。绷架上的蚕娘采桑图,丝线从翠绿渐变为枯黄。
桑葚园没了密密的树叶,光秃秃的,可以看到树干(shùgàn)与树枝,树干不及人高(réngāo),是做了修剪的,树枝分(fēn)杈很多,这样有利于多长树叶,采桑叶养蚕。由于树枝并不干枯,成片的树枝叠加在(zài)一起会泛出青色(qīngsè)的光芒,那即是生命的颜色。因而,景色虽然不如上次采桑葚时那样绿意盎然,却也不觉得苍凉。细细地看,有性急的桑树已经发出新芽了,大(dà)的有半个鸡蛋大小。
一群麻雀在老树的枝头(zhītóu)嬉闹,追逐,飞出去又落回来,垂直(chuízhí)跌下来,正担心,又急速提升,一群雀在飞,一群雀在看。老树的枝丫随着雀子的起起落落(qǐqǐluòluò)在微微抖动,仿佛一个老者在逗着童子玩耍。
荷塘周边布局着(zhe)几家饭店,挂着红色的灯笼(dēnglóng)。荷叶枯萎,静静地与水面勾画出斑驳的倒影,几只芦花鸡在来来回回觅食,悠闲自在。
来到上次吃鱼的饭店,店面临江(línjiāng),站在那里可以看到对面株洲万丰湖的楼群,还有江边的小舢板(shānbǎn)。店子里,有一个女人在厨房忙着,见有客人(kèrén),起身迎候。
“今天不营业,大师傅(dàshīfū)回家过年了。”
“我们不吃饭(chīfàn),女儿难得回来,陪她出来晒太阳。”
“你们过年也(yě)这么悠闲吗?明天可就除夕了,不要(búyào)搞卫生,不要准备年夜饭?”
“我退休了,大把(bǎ)的时间,这些早准备好了。”
返程的(de)时候,摆渡船上(chuánshàng)人略多了几个过客。两个中年男人在数着钱,通报着下午的输赢。带着四五岁男孩的年轻夫妇,研究着孩子手里捡来的螺蛳,螺蛳在纸(zhǐ)做的水杯里,安静地缩着身子。
暮色中的返航渡船,载着斑驳光影,在船舷切开的水纹里,把我(wǒ)们送回到(huídào)南岸渡口。我发现,停泊江堤的小车有着很多外地牌照,该是孩子从(cóng)外地回到古桑洲过年的吧——这或许是渡口与平素不同的元素。远处的五大桥,像巨型琴弦横亘天际,弹奏着星月辉光下永不(yǒngbù)谢幕(xièmù)的传统与新生并存的文化二重奏。
刘(liú)纲要,中国散文学(wénxué)会会员(huìyuán),中国小说学会会员,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,湖南省作协生态文学分会会员,湘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、秘书长。出版有长篇小说《榴莲飘香》小说集《丢失的“香柚”》《嘿,自由侠》、散文集《那些过往》《半边人生(rénshēng)》。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